JavaSE二周目计划(二)

这次就不仅仅是复习了,大部分讲的是以前学习 JavaSE 的时候没有接触到的知识,并且很多情况下还是很有用的。
这篇主要讲解 Java 中的队列和线程池(包括支持周期任务的线程池),这也算得上是 SE 中的精华部分吧,当然还有一些对于日期的操作补充,平时用的也挺多的,算是非常简单的作为开胃菜~~

日期处理

代码中经常接触到日期的操作,我们不喜欢它默认的格式,大多数情况是需要进行格式化的,下面就说下最简单的格式化方式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SimpleDateFormat sf = new SimpleDateFormat("yyyy-MM-dd HH:mm:ss");
sf.format(new Date()); // 格式化当前日期

// 将字符串格式化为 Date 类型
new SimpleDateFormat("yyyy-MM-dd HH:mm:ss").parse("2017-12-20 18:44:00");

// 判断时间是否超过五分钟
public static boolean isOverstepMinute(Date date){
Calendar cal = Calendar.getInstance();

Calendar cal1 = Calendar.getInstance();
cal1.setTime(date);
cal1.add(Calendar.MINUTE, +5);

return cal1.compareTo(cal) <= 0;
}

另外可以通过 date 对象获取到年月日等信息,但是很遗憾已经过时,所以就有了 Calendar, Calendar 对象用的也很多,可以看看 API;
那么他什么用呢?
我们现在已经能够格式化并创建一个日期对象了,但是我们如何才能设置和获取日期数据的特定部分呢,比如说小时,日,分钟? 我们又如何在日期的这些部分加上或者减去值呢? 答案是使用Calendar 类。

关于队列

很遗憾我看的视频里并没有讲这个,但是这个却非常的终于,好在现在知道了。
Java 中的队列 Queue 在 util 包下,它是个接口,它更倾向于是一种数据结构,也可以理解为集合吧,毕竟 Queue 是 Collection 的一个子接口,与 List、Set 同一级别。
首先来认识下什么是队列:

队列是计算机中的一种数据结构,保存在其中的数据具有“先进先出(FIFO,First In First Out)”的特性。

简单易懂的介绍,它本来也不是什么难题;在 Java 中,队列分为 2 种形式,一种是单队列,一种是循环队列 ,循环队列就是为了解决数组无限延伸的情况,让它们闭合起来形成一个圈,这就不会出现角标越界问题了。
通常,都是使用数组来实现队列,假定数组的长度为6,也就是队列的长度为6,如果不指定一般默认是 internet 的最大值。
因为 LinkedList 实现了 Queue 接口,所以定义一个接口 new 时可以直接使用 LinkedList ,但它不是同步的!
Java 中给了许多的队列实现,甚至有双端(读写)的、按优先级的,普通常用的就是阻塞和非阻塞的一些同步队列

关于阻塞队列

阻塞队列(BlockingQueue)是一个支持两个附加操作的队列。这两个附加的操作是:在队列为空时,获取元素的线程会等待队列变为非空。当队列满时,存储元素的线程会等待队列可用。阻塞队列常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场景,生产者是往队列里添加元素的线程,消费者是从队列里拿元素的线程。阻塞队列就是生产者存放元素的容器,而消费者也只从容器里拿元素。
这样非阻塞也就明白了吧?
阻塞队列提供了四种处理方法:

方法\处理方式 抛出异常 返回特殊值 一直阻塞 超时退出
插入方法 add(e) offer(e) put(e) offer(e,time,unit)
移除方法 remove() poll() take() poll(time,unit)
检查方法 element() peek() 不可用 不可用

BlockingQueue接口

阻塞队列,当队列为空是取数据阻塞,队列满,插入数据阻塞
线程安全的(批量操作不是) 是否是有界队列需要看具体的实现
常用的实现类有:

  • ArrayBlockingQueue
    规定大小的 BlockingQueue,其构造函数必须带一个 int 参数来指明其大小.
    其所含的对象是以FIFO(先入先出)顺序排序的
  • LinkedBlockingQueue
    大小不定的 BlockingQueue,若其构造函数带一个规定大小的参数,生成的 BlockingQueue 有大小限制,若不带大小参数,所生成的 BlockingQueue 的大小由 Integer.MAX_VALUE 来决定.
    其所含的对象是以 FIFO (先入先出)顺序排序的
    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的首选
  • SynchronousQueue
    特殊的 BlockingQueue,对其的操作必须是放和取交替完成的
  • PriorityBlockingQueue
    类似于 LinkedBlockQueue,但其所含对象的排序不是 FIFO,而是依据对象的自然排序顺序或者是构造函数的 Comparator 决定的顺序

至于它是如何实现同步的,两个 ReentrantLock 读和写。

PriorityQueue类

不是按照先进先出的顺序,是按照优先级(Comparator 定义或者默认顺序,数字、字典顺序)
每次从队列中取出的是具有最高优先权的元素
内部通过堆排序实现 transient Object[] queue; 每次新增删除的时候,调整堆

非阻塞队列

非阻塞队列一般就直接实现自 Queue 了,特点就不说了,对比上面的阻塞队列就行了,下面说说常见的非阻塞队列:
ConcurrentLinkedQueue
虽然是非阻塞,但也是线程安全的,按照 FIFO 来进行排序,采用CAS操作,来保证元素的一致性

非阻塞算法通过使用低层次的并发原语,比如比较交换,取代了锁。原子变量类向用户提供了这些底层级原语,也能够当做“更佳的volatile变量”使用,同时提供了整数类和对象引用的原子化更新操作。
关键字:CAS
线程安全就是说多线程访问同一代码,不会产生不确定的结果

ConcurrentLinkedQueue 的 size() 是要遍历一遍集合的,所以尽量要避免用 size 而改用 isEmpty(),以免性能过慢。

队列的操作

一般情况下,操作队列不推荐使用 add 和 remove ,因为如果队列为空它就会抛异常;常使用的是 offerpoll 来添加和取出元素,如果此队列为空,则返回 null,如果使用 peek 取出元素则不会移除此元素,对于阻塞的队列,可以使用 put 和 take 来插入和获取。
带有 Deque 的一般是双端队列,不细说,我用的起码是非常少的
关于遍历队列如果使用 foreach 的方式相当于仅仅是 peek,也就是不会移除元素,如果需要遍历队列并且是取出,那么可以搭配 where 来使用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public void run() {
// 遍历队列
Order order;
while ((order = queue.poll()) != null){
rechargeOrder(order);
try {
Thread.sleep(100);
} catch (InterruptedException e) {
e.printStackTrace();
}
}

这个过程注意 size,如果一边放一边遍历的话是没有尽头的

线程池

同样视频里是没有提到的,只是讲了多线程的一些使用和注意事项,对于线程池,提及的很少,也许是因为 JavaEE 中并不常用,都是交给 Web 应用服务器来维护。
如果并发的线程数量很多,并且每个线程都是执行一个时间很短的任务就结束了,这样频繁创建线程就会大大降低系统的效率,因为频繁创建线程和销毁线程需要时间,和连接池是一个道理。
Java 中的线程池,最核心的就是 ThreadPoolExecutor
ThreadPoolExecutor 继承了 AbstractExecutorService 类,并提供了四个构造器,事实上,通过观察每个构造器的源码具体实现,发现前面三个构造器都是调用的第四个构造器进行的初始化工作。
下面解释下一下构造器中各个参数的含义:

  • corePoolSize:核心池的大小
    在创建了线程池后,默认情况下,线程池中并没有任何线程,而是等待有任务到来才创建线程去执行任务,除非调用了 prestartAllCoreThreads() 或者 prestartCoreThread() 方法,从这2个方法的名字就可以看出,是预创建线程的意思,即在没有任务到来之前就创建 corePoolSize 个线程或者一个线程。
    默认情况下,在创建了线程池后,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为0,当有任务来之后,就会创建一个线程去执行任务,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达到 corePoolSize 后,就会把到达的任务放到缓存队列当中;
  • maximumPoolSize:线程池最大线程数
    这个参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,它表示在线程池中最多能创建多少个线程
    当核心池大小满了,等待队列也满了,就开始创建非核心线程,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数。
  • keepAliveTime:表示线程没有任务执行时最多保持多久时间会终止。
    默认情况下,只有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大于 corePoolSize 时,keepAliveTime 才会起作用,直到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不大于 corePoolSize,即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大于 corePoolSize 时,如果一个线程空闲的时间达到 keepAliveTime,则会终止,直到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不超过 corePoolSize。
    但是如果调用了 allowCoreThreadTimeOut(boolean) 方法,在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不大于 corePoolSize 时, keepAliveTime 参数也会起作用,直到线程池中的线程数为 0;
  • unit:参数 keepAliveTime 的时间单位
    有7种取值,比如天、时、分、秒、毫秒等
  • workQueue:一个阻塞队列,用来存储等待执行的任务
    这个参数的选择也很重要,会对线程池的运行过程产生重大影响,一般来说,这里的阻塞队列有以下几种选择:ArrayBlockingQueue;
    LinkedBlockingQueue;
    SynchronousQueue;
    ArrayBlockingQueue 和 PriorityBlockingQueue 使用较少,一般使用 LinkedBlockingQueue 和 Synchronous
    线程池的排队策略与 BlockingQueue 有关。
  • threadFactory:线程工厂,主要用来创建线程;
  • handler:表示当拒绝处理任务时的策略
    有以下四种取值:
    ThreadPoolExecutor.AbortPolicy :丢弃任务并抛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异常。
    ThreadPoolExecutor.DiscardPolicy:也是丢弃任务,但是不抛出异常。
    ThreadPoolExecutor.DiscardOldestPolicy:丢弃队列最前面的任务,然后重新尝试执行任务(重复此过程)
    ThreadPoolExecutor.CallerRunsPolicy:由调用线程处理该任务

上面仅仅是对构造方法参数的一些介绍,相关的几个类或者接口就是 ThreadPoolExecutor、AbstractExecutorService、ExecutorService 和 Executor,名字越短越抽象,最后的 Executor 为顶级接口

定义的方法

下面来了解下关于线程池中定义的几个方法:

  • execute()方法
    实际上是 Executor 中声明的方法,在 ThreadPoolExecutor 进行了具体的实现,这个方法是 ThreadPoolExecutor 的核心方法,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向线程池提交一个任务,交由线程池去执行。
  • submit()方法
    在 ExecutorService 中声明的方法,在 AbstractExecutorService 就已经有了具体的实现,在 ThreadPoolExecutor 中并没有对其进行重写,这个方法也是用来向线程池提交任务的,但是它和 execute() 方法不同,它能够返回任务执行的结果,去看 submit() 方法的实现,会发现它实际上还是调用的 execute() 方法,只不过它利用了 Future 来获取任务执行结果
  • shutdown() 和 shutdownNow() 是用来关闭线程池的。

其他的方法还有 getQueue() 、getPoolSize() 、getActiveCount()、getCompletedTaskCount() 等获取与线程池相关属性的方法,详细介绍去看 API 吧

线程池的状态

当创建线程池后,初始时,线程池处于 RUNNING 状态;
如果调用了 shutdown() 方法,则线程池处于 SHUTDOWN 状态,此时线程池不能够接受新的任务,它会等待所有任务执行完毕;
如果调用了 shutdownNow() 方法,则线程池处于 STOP 状态,此时线程池不能接受新的任务,并且会去尝试终止正在执行的任务;
当线程池处于 SHUTDOWNSTOP 状态,并且所有工作线程已经销毁,任务缓存队列已经清空或执行结束后,线程池被设置为 TERMINATED 状态。

线程池的创建&使用

先来看一个简单使用的例子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public class Test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= new ThreadPoolExecutor(5, 10, 200, TimeUnit.MILLISECONDS,
new ArrayBlockingQueue<Runnable>(5));
for(int i=0;i<15;i++){
MyTask myTask = new MyTask(i);
executor.execute(myTask);
System.out.println("线程池中线程数目:"+executor.getPoolSize()+",队列中等待执行的任务数目:"+
executor.getQueue().size()+",已执行玩别的任务数目:"+executor.getCompletedTaskCount());
}
executor.shutdown();
}
}

在 java doc中,并不提倡我们直接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,而是使用 Executors 类中提供的几个静态方法来创建线程池:

  • Executors.newCachedThreadPool();
    创建一个缓冲池,缓冲池容量大小为 Integer.MAX_VALUE
  • Executors.newSingleThreadExecutor();
    创建容量为 1 的缓冲池
  • Executors.newFixedThreadPool(int);
    创建固定容量大小的缓冲池

看一下他们三个的具体实现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FixedThreadPool(int nThreads) {
return new ThreadPoolExecutor(nThreads, nThreads,
0L, TimeUnit.MILLISECONDS,
new LinkedBlockingQueue<Runnable>());
}
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SingleThreadExecutor() {
return new FinalizableDelegatedExecutorService
(new ThreadPoolExecutor(1, 1,
0L, TimeUnit.MILLISECONDS,
new LinkedBlockingQueue<Runnable>()));
}
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CachedThreadPool() {
return new ThreadPoolExecutor(0, Integer.MAX_VALUE,
60L, TimeUnit.SECONDS,
new SynchronousQueue<Runnable>());
}

从它们的具体实现来看,它们实际上也是调用了 ThreadPoolExecutor,只不过参数都已配置好了。
newFixedThreadPool 创建的线程池 corePoolSize 和 maximumPoolSize 值是相等的,它使用的 LinkedBlockingQueue;newSingleThreadExecutor 将 corePoolSize 和 maximumPoolSize 都设置为 1,也使用的 LinkedBlockingQueue;newCachedThreadPool 将 corePoolSize 设置为 0,将 maximumPoolSize 设置为 Integer.MAX_VALUE,使用的 SynchronousQueue,也就是说来了任务就创建线程运行,当线程空闲超过60秒,就销毁线程。
实际中,如果 Executors 提供的三个静态方法能满足要求,就尽量使用它提供的三个方法,因为自己去手动配置 ThreadPoolExecutor 的参数有点麻烦,要根据实际任务的类型和数量来进行配置。
另外,如果 ThreadPoolExecutor 达不到要求,可以自己继承 ThreadPoolExecutor 类进行重写。

配置线程池

一般需要根据任务的类型来配置线程池大小,当然也是仅供参考:
如果是 CPU 密集型任务,就需要尽量压榨 CPU,参考值可以设为 NCPU+1
如果是 IO 密集型任务,参考值可以设置为 2*NCPU
当然,这只是一个参考值,具体的设置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,比如可以先将线程池大小设置为参考值,再观察任务运行情况和系统负载、资源利用率来进行适当调整。

定时任务

一提到定时任务,首先想到的是使用 Timer,但是使用 Timer 执行周期性任务时,出现异常后自动退出(全部),因为它是基于单线程的。所以应该尽量使用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(支持周期任务的线程池)的方式来创建。
是的,这也是一个线程池,只不过它支持周期任务而已,看到这里对线程池应该也有所了解了,所以定时任务也就不难了

线程池.png

它继承的 ThreadPoolExecutor 那些就不说了,来看看它特有的几个方法:

  • Schedule(Runnable command, long delay, TimeUnit unit)
    elay 指定的时间后,执行指定的 Runnable 任务,可以通过返回的 ScheduledFuture<?> 与该任务进行交互
  • schedule(Callable\ callable, long delay, TimeUnit unit)
    delay 指定的时间后,执行指定的 Callable<V> 任务,可以通过返回的 ScheduledFuture<V> 与该任务进行交互。
  • scheduleAtFixedRate(Runnable command, long initialDelay, long period, TimeUnit unit)
    initialDelay 指定的时间后,开始按周期 period 执行指定的 Runnable 任务。
    假设调用该方法后的时间点为 0,那么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间点为 initialDelay,第二次为 initialDelay + period,第三次为 initialDelay + period + period,以此类推。
  • scheduleWithFixedDelay(Runnable command, long initialDelay, long delay, TimeUnit unit)
    initialDelay 指定的时间后,开始按指定的 delay 延期性的执行指定的 Runnable 任务。
    假设调用该方法后的时间点为 0,每次任务需要耗时 T(i)i 为第几次执行任务),那么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间点为 initialDelay,第一次完成任务的时间点为 initialDelay + T(1),则第二次执行任务的时间点为 initialDelay + T(1) + delay;第二次完成任务的时间点为 initialDelay + (T(1) + delay) + T(2),所以第三次执行任务的时间点为 initialDelay + T(1) + delay + T(2) + delay,以此类推。

简单解释下 scheduleAtFixedRate 和 scheduleWithFixedDelay,前者会开始执行为起始点,如果任务耗时超过了间隔时间,那么在任务完成候第二次会很快(马上)执行,而后者会等待任务执行完后才开始计算周期间隔时间。
创建线程池的方式也与上面差不多,都有对应的方法:
Executors.newScheduledThreadPool(int corePoolSize)
Executors.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()

Apache 的 BasicThreadFactory 或许会更好….待进一步研究

补充

ScheduledFuture 接口 继承自 Future 接口,所以 ScheduledFuture 和任务的交互方式与 Future 一致。所以通过ScheduledFuture,可以 判断定时任务是否已经完成,获得定时任务的返回值,或者取消任务等
关于 Future 后面应该会再进行补充
可以先看一下:这篇文章

单例模式

这个很简单,没什么好说的,简单说就是构造函数的私有化,然后定义一个本类类型的静态变量,通过静态方法进行提供
需要注意的是,静态变量的初始化时机,比较一致的观点是:如果你确定这个类肯定要用,那么可以在定义静态变量的时候就直接进行实例化,否则可以放在静态方法中进行实例化(这样会有线程安全问题)比如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s = new Singleton();
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(){
return is;
}

// 或者是获取的时候实例化
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(){
if(is == null){
is = new Singleton();
}
return is;
}

是的,单例模式需要注意的也就是这里了:线程安全问题
如果你选择了在静态方法中进行实例化,并且使用了多线程技术,那么极有可能它并不是单例的;原因我想大概都知道,当然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,一般就从这三种中进行选择:

  • 同步方法
    这是最简单的方式,如果不考虑性能的情况下是可以使用的,使用同步就意味着可能造成执行效率下降100倍
  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getInstance(){}

  • 急切实例化
    这个就是上面的第一种方式,在定义的时候就直接实例化
    在创建运行时负担不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

  • 双重检查加锁
    在同步方法中我们发现,其实只需要第一次加锁就可以了,因为第一次创建出 is 后后面都是直接返回的
    所以,可以进行下面的优化(java5+):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13
    14
    15
    16
    public class Test{
  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is;

    private Test{}

 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(){
    if(is == null){
    synchronized(Test.class){
    if(is == null){
    is = new Singleton();
    }
    }
    }
    return is;
    }
    }

   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 get 方法的时间消耗,如果确实不考虑性能,使用这个就有点大材小用了。

    这个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很完美,你只需要付出一次同步块的开销,但它依然有问题。
    除非你声明 is 变量时使用了 volatile 关键字。没有 volatile 修饰符,可能出现 Java 中的另一个线程看到个初始化了一半的 is 的情况,但使用了 volatile 变量后,就能保证先行发生关系(happens-before relationship)
    参考下面的:无序写入

  • 静态内部类
    这也是一种懒汉式的实现,相比双重锁检查,更简单,更高效吧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6
    7
    8
    9
    10
    11
    12
    public class SingletonIniti {

    private SingletonIniti() {}

   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{
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Initi INSTANCE = newSingletonIniti();
    }

  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Initi getInstance() {
    return SingletonHolder.INSTANCE;
    }
    }

    加载一个类时,其内部类不会同时被加载。一个类被加载,当且仅当其某个静态成员(静态域、构造器、静态方法等)被调用时发生。
    并且外部类可以访问内部类的 private 方法。

单例模式的使用情景并不是太多,并且如果程序有多个类加载器,还是会造成有多个实例的情况,所以如果用到了多个类加载器记得指定使用同一个类加载器

volatile关键字

关于这个,确实不太常见,很多人以为使用这个关键字,在进行多线程并发处理的时候就可以万事大吉。
Java 语言是支持多线程的,为了解决线程并发的问题,在语言内部引入了 同步块 和 volatile 关键字机制。

对于 synchronized 我们都知道:
通过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实现,所有加上 synchronized 和块语句,在多线程访问的时候,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能够用 synchronized 修饰的方法 或者 代码块。
用 volatile 修饰的变量,线程在每次使用变量的时候,都会读取变量修改后的最的值。volatile 很容易被误用,用来进行原子性操作。

在 java 垃圾回收整理一文中,描述了jvm运行时刻内存的分配。其中有一个内存区域是 jvm 虚拟机栈,每一个线程运行时都有一个线程栈,线程栈保存了线程运行时候变量值信息
当线程访问某一个对象的值的时候,首先通过对象的引用找到对应在堆内存的变量的值,然后把堆内存变量的具体值 load 到线程本地内存中,建立一个变量副本,之后线程就不再和对象在堆内存变量值有任何关系,而是直接修改副本变量的值,在修改完之后的某一个时刻(线程退出之前),自动把线程变量副本的值回写到对象在堆中变量。
这样在堆中的对象的值就产生变化了。

原文:http://www.cnblogs.com/aigongsi/archive/2012/04/01/2429166.html

从上面的解释也可以看出 volatile 并不能保证原子性,它的作用就是在每次使用的时候获取最新的值

无序写入

双重检查锁定背后的理论是完美的。不幸地是,现实完全不同。双重检查锁定的问题是:并不能保证它会在单处理器或多处理器计算机上顺利运行。
双重检查锁定失败的问题并不归咎于 JVM 中的实现 bug,而是归咎于 Java 平台内存模型。内存模型允许所谓的“无序写入”,这也是这些习语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关键原因就是: instance = new Singleton(); 不是原子操作。
然后从两个方面来看原因:

  • 有序性:是因为 instance = new Singleton(); 不是原子操作。编译器存在指令重排,从而存在线程1 创建实例后(初始化未完成),线程2 判断对象不为空,但实际对象扔为空,造成错误。
  • 可见性:是因为线程1 创建实例后还只存在自己线程的工作内存,未更新到主存。线程 2 判断对象为空,创建实例,从而存在多实例错误。

也就是,要想保证安全,必须保证这句代码的有序性和可见性。
volatile 对 singleton 的创建过程的重要性:禁止指令重排序(有序性)。
实例化一个对象其实可以分为三个步骤:

  1. 分配内存空间。
  2. 初始化对象。
  3. 将内存空间的地址赋值给对应的引用。

但是由于操作系统可以对指令进行重排序,所以上面的过程也可能会变成如下过程:

  1. 分配内存空间。
  2. 将内存空间的地址赋值给对应的引用。
  3. 初始化对象

如果是这个流程,多线程环境下就可能将一个未初始化的对象引用暴露出来,从而导致不可预料的结果。
因此,为了防止这个过程的重排序,我们需要将变量设置为 volatile 类型的变量,volatile 的禁止重排序保证了操作的有序性。
除了这种方案,还有人提出在“构造对象”和“连接引用与实例”之间加上一道内存屏障来保证有序性:

1
2
3
4
Singleton temp = new Singleton();
//构造与赋值之间随意做点事情保证顺序
temp.toString();
instance=temp;

这想法确实 nice~


关于可见性,第二次非 null 判断是在加锁以后(也就是说后面的线程在获取锁以后判断 instance 是否为 null 必然是在第一个线程引用赋值完成释放锁以后),则根据这一条,另一个线程一定能看到这个引用被赋值。所以即使没有 volatile,依旧能保证可见性。
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56606703

PS:据说因为 JVM 的实现不同,volatile 未必能保证绝对的安全,在 HotSpot 应该是没问题的。

参考&拓展

http://www.infoq.com/cn/articles/java-blocking-queue
http://blog.csdn.net/xiaohulunb/article/details/38932923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dolphin0520/p/3932921.html
https://segmentfault.com/a/1190000008038848
https://blog.csdn.net/chenchaofuck1/article/details/51702129
拓展:
http://www.jianshu.com/p/925dba9f5969
深入理解Java线程池

喜欢就请我吃包辣条吧!

评论框加载失败,无法访问 Disqus

你可能需要魔法上网~~